山东省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编辑:教学处 发布时间: 2022-06-07 16:25


山东省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学校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突出课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引领学校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加快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丰富学校课程文化,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课程设置

学校按照三年发展规划,在开全、开齐课程、有效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的前提下,主要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课程的自主研发”、“三级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落实”、“核心素养下的学习新策略研究”等方面不间断地进行了“螺旋上升式”的探索和研究。

    (一)深度挖掘课程建设目标内涵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学无边界、学无止境。而未来学校的课程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我们的课程目标着眼于未来社会的挑战,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引导学生从依赖于知识经验的“知”经过“致”的转换、应用和反思,最终形成超经验性、综合性和整合性的“智”,即高阶思维能力。我们提倡以“服务学习”“问题学习”“体验学习”以及“项目学习”等为核心的深度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真实的创造与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采用学科专家的方式、态度与实践去不断进行探索,以创造者、探索者的身份去理解学科,发展学科思维。

    (二)精准定位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1、契合

1)契合学生个体认知、性格、情绪等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2)契合区情和校情,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

3)契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

2、融合

1)课程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高质融合

2)课程要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使知识由分裂、封闭、单一,走向整合、开放、多元

3、联合

(1)课程要实现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联合。

(2)课程要实现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合

    (三)开齐开全国家课程

按照国家课程管理要求,对照课程设置目标,严格落实课程设置标准.在开齐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以下五点。(1)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2)按课程设置制要求,配备足额的专职教师上岗,保证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3)认真落实地方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让它侧后能够为国家课程的有益的补充;(4)利用学校师资优势,积极开发适合校情与学情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5)努力构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课程体系。

    (四)构建1+Y润养体验课程体系。

    1即德育一体化课程,深入挖掘学校内外优质资源,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我校开设了五大品牌德育课程,即红色“红领巾寻访课程”、绿色“小手拉大手课程” 、橙色“环球自然日课程”、金色“法育未来课程”、蓝色“我住济南府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Y”即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拓展生成的“润养体验”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长期鼓励和培养广大教师深入理解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培育目标,并针对学科素养进行校本化表达,在科学有序的组织流程下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真实体验、真实研究和社会实践场景,以学生成长视角为中心构建了项目式学习社区,目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发展的“私人订制课程”,让每个学生体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校现有的技术优势和研究经验,有序进行“爱学课堂”研究。

1.挖掘“爱学课堂”内涵。在“双减”政策出台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刻领会激发学生“爱学”的深刻含义,致力于打造“以生为本,激趣赋能”的爱学课堂;结合学校“润泽生命,教育无痕”价值理念,形成“润德、润智、润行”为一体特色的课堂学习模式。

2.探索“爱学课堂”路径。以学生爱学为根本原则,以课堂高效为根本任务,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维度入手,切实探索“爱学课堂”路径。(1)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一是学教育文件:有助于转变教育理念,找准教育教学的方向;二是学课标教参教材: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编排意图,保证能教学的有效实施。(2)精准把握学情,致力于对学生兴趣和习惯的长效培养。(3)打造学生主动的、更加开放的、知识生成的、面向全体的课堂,致力于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个性成长到全面发展的转化。

3.打造“爱学课堂”模式。(1)继续深入探索数学“五自”学习策略。在“一对一智慧学堂”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技术与课堂有效融合”为基本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着力打造自主生成的个性化学习新途径。


2)继续探索语文“学导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校构建的“学导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对一智慧学堂”课题实验与“学导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学生借助自主学习单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自讲、自评。


(3)继续探索学科间整合的“五步探究”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在课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展开,而不再流于形式化,同时学生会切身体会到如“科学家”一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地方、学校课程特色化实施

1.地方课程为补充。结合学校特点,根据学生需求,学校选择符合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为地方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开设。该课程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统一纳入课程表进行全盘设置,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2.学校课程重特色。学校进一步深度挖掘学校内外的优质资源,主要设置了益智类、活动类、科普类、阅读类和创新类“五大系列学校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学习。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遵循统一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既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展他们的知识,还注重兼顾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成就现在,着眼未来。

(三)完善集体教研制度

加快教师自我发展建设,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培养-批名师,让学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四)建立课题引领制度

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研发的激励机制,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有符合课程需要的研究课题。

(五)充分利用场地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四、课程评价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精神,学校着力改变只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尝试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笔记(知识结构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
    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生三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
    在综合评价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以强化过程管理。
    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上,应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发展向激励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化发展转变真正做到从制度上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五、课程管理

1.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教师、学生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制定、完善并落实《山东省实验小学教师岗位职责》《山东省实验小学教研组长岗位职责》《山东省实验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山东省实验小学教研常规要求》以及各种奖励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教学辅助部门管理制度,使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场馆、音乐室、美术室等全方位地为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

4.学校进一步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计划安排形式,结合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班级教学、小组互助、个别学习、校外课堂、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完成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中,注重了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科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环境,为学校多元的课程体系增添色彩。
    4.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径,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建设培养一支敬业爱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山东省实验小学

    

最新导读

扫二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