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 一、基本信息 | |||||||||||||||
| 学校名称 | 山东省实验小学 | 所涉学段 | 小学1-6年级 | ||||||||||||
| 学校负责人: 刘爱华 | |||||||||||||||
| 项目联络人: 鲁春红 联系电话:15953128102 | |||||||||||||||
|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 |||||||||||||||
| 姓名 | 年龄 | 学历 | 专业 | 职务 | |||||||||||
| 刘爱华 | 51 | 本科 | 教育管理 | 校长 | |||||||||||
| 郑国栋 | 47 | 本科 | 教育管理 | 副校长 | |||||||||||
| 鲁春红 | 51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教科研主任 | |||||||||||
| 齐汉亮 | 43 | 本科 | 计算机 | 信息处主任 | |||||||||||
| 梁山 | 36 | 研究生 | 计算机 | 教研组长 | |||||||||||
| 孙文静 | 31 | 本科 | 语文 | 教师 | |||||||||||
| 童建明 | 39 | 本科 | 数学 | 教研组长 | |||||||||||
| 刘萍萍 | 47 | 本科 | 英语 | 教研组长 | |||||||||||
| 二、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 |||||||||||||||
| (请描述本校当前的办学特色、信息化条件、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核心诉求,不多于500字。) 注:该板块的描述,是为了方便找到在此次能力提升工程中与学校发展最为契合且具可行性的努力方向。 学校软硬件设备配置齐全,集智慧教学、教研、家校沟通、办公、管理、安全等为一体的智慧融平台、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并成为了2020年度教育部网络空间优秀学校。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信息化素养较高,比较善于学习和分享,学习能力较强。在日常教学方面,项目式学习是我校近期重点探索的学习方式,且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多校园区开展了展示活动,但还缺少信息技术的深度支持,对平台教学工具使用不足,学校也尚未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 
 | |||||||||||||||
| 三、学校发展SWOT分析 | |||||||||||||||
| (请利用SWOT工具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
| 四、学校发展愿景 | |||||||||||||||
| (请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和核心诉求,明确本校在未来三年中的发展愿景)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下,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培养具备系统性思维、具备创新意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 |||||||||||||||
| 五、学校绩效目标 | |||||||||||||||
| (根据上述发展愿景,确定本校未来三年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具体、可操作,并且必须包含一至两条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联的绩效目标) 1)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充分利用平台的线上资源与各种教学工具,开展教学。 2)各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及相应的展示活动。 3)经过学习和使用后,师生对学校信息技术建设的满意度超过90%。 
 | |||||||||||||||
| 六、校本研修方案 | |||||||||||||||
| 校本研修绩效目标 | (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和能力提升工程2.0的要求,确定学校在校本研修中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与能力提升工程2.0的要求相吻合、具体、可操作。) 基本的绩效目标:每个教师完成50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50%。 (例:每个教师要完成25学时的校本实践,并通过三个能力点来证明这些实践,25学时的在线学习。学校层面要提交两个教研活动简报。) 可选的绩效目标* l 面向教师: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点的认证工作;教师自我效能感在前后测中表现出明显差异。 l 面向学生:学生在学习投入度、小组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方面在前后测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标准化测试成绩有提高。 l 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 ||||||||||||||
| 研修主题 | (请从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确定能力提升工程2.0的本校研修主题,这将作为之后学校能力点选择的依据。)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应用 | ||||||||||||||
| 研修内容 | 理念与模式: 采用项目式学习理念指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内心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知识、体验和相应的技能。引导学校全体教师和各级领导思考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提供支持,为项目式学习提供多样性的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的能力点范畴,以及选择理由: | ||||||||||||||
| 微能力名称 | 选择理由 | ||||||||||||||
|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学习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 掌握技术手段,更高效服务于教学。 | ||||||||||||||
|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 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 着眼于学生发展,从教学设计、活动设计以及分组依据上精心设计,为学生学习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 | ||||||||||||||
|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 注重评价的价值,学习多元的多样性的评价方式,便于教学评价的开展。 | ||||||||||||||
| 研修形式 | 微能力在线课程学习+线下校本教研活动 | ||||||||||||||
| 研修安排 | 时间 | 内容 | 负责人 | ||||||||||||
| 阶段一 | 选取优秀教师先进行培训,并开发微能力案例。 | 教学校长 | |||||||||||||
| 阶段二 | 各学科教研组划定能力点范围,供教师选择,并开展相应的研修活动。 | 教研主任 | |||||||||||||
| 阶段三 | 收集教师研修的案例,开展微能力测评,组织评比活动。 | 教研主任 | |||||||||||||
| 考核要求 | (确定本校教师在本年度研修中应达到的考核要求,如研修活动参与、研修成果产出、考核微能力数量、测评通过率等。) l 每位教师需完成25学时的在线学习和25学时的校本实践; l 每位教师至少参与2次校本教研活动; l 每位教师至少通过3个能力点的微认证,并提交相应的微认证材料。 | ||||||||||||||
| 机制设计 | (为了使整校推进顺利开展,学校将采用怎样的机制?) l 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多元评价和激励的鼓励措施,激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支持教学的高效开展。 l 以评比促学习:通过开展微课程设计评比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等评比,促进教师开展线上培训专项的学习,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 l 以展示促学习:通过组织教师、学生的项目式展示活动,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 ||||||||||||||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